更新時間:2022-04-02 09:02:04 所屬欄目:分子 作者:賴乃倩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醫學院,中山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Spatial intratumoral heterogeneity and temporal clonal evolution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文章,在前文基礎上,從腫瘤內空間異質性入手,解析了食管鱗狀細胞癌的新特征,為進一步了解食管鱗狀細胞癌的發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礎。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17日的Nature Genetics雜志上,文章通訊作者包括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王明榮(Ming-Rong Wang)研究員和魏文強(Wen-Qiang Wei)研究員,中山大學林德晨(De-Chen Lin,音譯)博士,和加州大學洛杉磯醫學院Benjamin P
Berman。其中領銜科學家王榮明研究員長期從事腫瘤遺傳學和腫瘤分子生物學工作,研究方向為癌變分子機理及腫瘤分子標志,包括腫瘤細胞及分子遺傳學、腫瘤早期診斷及預警的分子標志等。
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疾病之一,且大部分的病例發生在中國,是中國第四位的癌癥相關死亡原因。不同于乳腺癌、結腸癌等這些得到廣泛研究的癌癥類型,近幾十年來食管鱗狀細胞癌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方法有限,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15-25%。
兩年前,這一研究組採用全外顯子組測序和目標區域深度測序技術鑑別出了ESCC的一些新基因組及分子特征,揭示出了ESCC中一些新的遺傳損傷,這為了解食管腫瘤的發病機制以及開發出新的治療靶點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礎。研究成果同樣公布在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癌癥異質性一直都是癌癥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的一大難題,ESCC的腫瘤內空間異質性(spatial intratumoral heterogeneity,ITH)也是其中未解之謎之一,為了弄清楚這其中的分子機制,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進行了來自13例食管鱗狀細胞癌樣品中51個腫瘤區域的多區域全基因組測序,以及從中選取3例樣品進行多區域全甲基化分析。
從中研究人員發現異質性體細胞突變(強ITH)達到了平均35.8%,一半的驅動突變定位在腫瘤系統發育樹分支上,包括!--[if gt IE 8]PIK3CA, NFE2L2 和MTOR![endif]--等。同時在比對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截斷驅動突變(!--[if gt IE 8]truncal mutations![endif]--)和克隆驅動突變(!--[if gt IE
8]clonal driver mutations![endif]--)出現在抑癌基因上,這包括!--[if gt IE 8]TP53, KMT2D 和ZNF750![endif]--等。
有趣的是,種系表觀遺傳學系統樹(!--[if gt IE 8]phyloepigenetic trees,生物通譯![endif]--)能夠全面概括系統進化樹(phylogenetic trees)的拓撲結構,這表明遺傳學改變與表觀遺傳學改變之間可能存在關聯。
這一研究成果系統分析空間ITH與克隆進化機制,為進一步了解ESCC的腫瘤發展與進程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礎。(轉化醫學網360zhyx.com)
歡迎留言: